真实的重量

目录

年初回顾 2023 年的阅读记录,发现全年只看完了四本书,其中之一还是《灌篮高手》漫画。羞愧之下决心 2024 年一定多多看书,但两个月半过去,到现在只看完了五本书。不过还是做个小小的总结吧,记录下感想,否则时间一久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P.S. 这篇博客其实二月底就开始写了,想在三月初发,结果硬是到现在才写完,令人发指。

《夜晚的潜水艇》

7.9
★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 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 首届pageone文学赏 首赏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我非常喜欢《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起NBA,他们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年轻球员有一个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极限,这话也可以用在陈春成的身上。他比较厉害的一点是,既飘逸又扎实,想象力非常丰富,写现实的部分又很扎实,转换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好,很老练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 ——余华(作家)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book

写这篇记录的初衷其实是想吐槽下这本书,因为我读得很难受,而且不理解为什么这么一本平庸的书会被捧得那么高。《亚洲周刊》2020 年度十大小说、豆瓣读书 2020 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2021 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作品、2020 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首届 pageone 文学赏首赏……读完之后再面对这一串奖项,我有点怀疑人生。

不是说这本书写得很差,客观来看还是有可取之处,我只是觉得不至于。按理说,我应该会喜欢陈春成的文字,因为他在书里讲述的主题也是我喜欢的:做梦,通感,想象,虚无,甚至连封面都是我喜欢的月亮和蓝色,但很意外,我只读出了尴尬和不适。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自己极力想要摆脱的东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我才直观地感受到原来当文字毫无节制和自恋自怜时会这么可怕。

从《传彩笔》这篇故事可以看出陈春成的文学审美。我觉得他追求的是一种「绘画式」或者「感官式」的写作,想要用文字囊括一切,却又认为真正的伟大不可言传。《传彩笔》讲的是一个县城中年作家从神秘人那里得到了一只彩笔,用这支彩笔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但代价是「只有你自己能领受,无论你生前或死后,都不会有人知道你的伟大」。那怎么才算是「伟大的作品」呢?

故事里写,在得笔的前两年,作家先是试图用文字留住所见所闻和还原现实,「让它们在文字中不朽」,当他「厌倦了描摹现实」,「情怀得到满足后,技巧上的野心就骚动起来」,他「不得不制定更难的写作计划」(虽然我没看出来他写的这些难在哪里,又伟大在哪里……):

我先是试着写了一秒钟。也就是说,我写下了这一秒钟内世界的横截面。蜻蜓与水面将触未触,一截灰烬刚要脱离香烟,骰子在桌面上方悬浮,火焰和海浪有了固定的形状,子弹紧贴着一个人的胸膛,帝国的命运在延续和覆灭的岔口停顿不前而一朵花即将绽放……我试图立足于有限的时间里,来用文字笼络住无穷的空间。用去半年,写了几万字,文体难以命名。然后我又写了一立方米。也就是说,写了过往岁月中这一立方米内发生过的一切。填满过它的有黑暗,海水,坚冰,土壤。一只雷龙的嘴部在其中咀嚼银杏叶子。岩浆在其中沸腾。雪峰的尖顶在其中生长。头盔上的红缨。刀剑的光芒。蝴蝶在其中回旋了片刻。一支箭,一只隼,一抹云,一道闪电穿透过它。一对情侣的唇在其中触碰,又分离。现在它就在我书桌上,被一盏台灯的光给注满……但这些仍不能让我满意,笔力得不到充分的驰骋。我明白主题并不重要,歌颂英雄的功绩和赞美冬夜的被窝并无高下,重要的是主题的完成是否完美。我开始考虑文体的问题。

我以为他终于要从他对修辞的汹涌情潮里浮出来,开始写一些「伟大的作品」了,他又跳了回去,依然执迷于「文字」的美:

得笔的第三年,我终于着手写一些真正不朽的东西。我意识到散文的美在于舒展与流动,像云气和水波,但这也注定了它的形式不够坚固。再精致的散文,也总有一些字可以增减。想要那种不可动摇的圆满,只有求诸诗歌。我要写这样的诗歌:它的语言应是最优美的现代汉语,不应求助于古诗的格律,但音韵和结构要如古诗般完美。文笔要节制而辉煌,吟咏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整个世界。鉴于诗歌和漫长是相当程度上的反义词,因此这不是一首长诗,而是一组诗,但每首之间相互关联、呼应,像星体环绕着星体,水裹着水,花枝连缀着花枝。一旦我完成并记住这组诗,全宇宙就包含在我体内。所有山岳和星斗,所有云烟,所有锦缎和烛光,所有离别,所有帝王的陵墓,古往今来每个春天豪掷的所有花瓣,这些事物都将隐藏于我体内某个神秘的角落,并在我无声的吟诵中逐一闪烁。

制定好计划,就开始动笔。起初,我的脑子像一面巨大的中药柜,词汇分门别类地躺在无数抽屉里,我清楚它们的位置,熟练地抓取需要的文字,配成需要的句子。该芬芳的芬芳,灿烂的灿烂。到后来,文字纷纷扬扬从天而降,我像在雪中舞剑,总能在万千雪花中击中最恰当的一朵。当我要使用比喻时,我仿佛洞晓了万物之间隐秘的联系,凭一个比喻就能将彼此接通。所有意象都蹲伏在肘边,听我号令。斟酌音韵就像编织花环一样容易。我熔铸月光,裁剪浮云,掣长鲸于碧海,我统治天上的星星……

通篇读下来,我的感受是「幼稚」,在写作认知上的幼稚。即使他试图写得成熟老练,我读到的还是幼稚。无论是什么文体,没有哪部作品之所以伟大仅仅是因为「语言优美」「文笔节制而辉煌」,这些的确重要,但它们不足以支撑起一部作品。如果一个人对写作的追求始终停留在「完美的文辞」上,我只会觉得这是一个自恋的人,而不是一个成熟的写作者。

何况我也看不出他的语言和文笔好在哪里。滥用修辞,言之无物,单看上面这两段我就看得头痛,甚至不能耐心读完,多看两眼就会被庞大的自恋捶倒在地。他太爱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了,我知道这种感觉。写作真是难啊,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漂亮句子,当然忍不住要珍之爱之,但是凝视得久了,人会迷失在文字里,最后只能看到膨胀的自我。

不少读者都以为陈春成是个有点年纪的爷叔,没想到这么有古味的文字居然出自一个九零年的年轻人,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足以说明他在写作上的孱弱。在他的文字里,时间是停滞的,怀旧的,生活是虚幻的,在别处的,永远看不到现在,一切都将归于虚无。而我认为好的写作需要反映真实,不惧怕真实。之前我写自己在写作上的心态转变:小时候对写作的认知是「漂亮」,把文字当作饰品,妆点自己不美丽的脸;长大以后写作变成了「造梦」,依然是和美纠缠,在虚假中;现在的认知又变了,美不再是中心,写作成了一种接近「真实」的手段。这或许是一个写作者必经的阶段,梦固然很美,但那样的文字到底没有力量,一个有追求的写作者不应该只满足于「造梦」。这本书用九篇故事造了九个或者说是同一个梦,如果用文学的标准来评价,它还缺少一份重量,真实的重量。豆瓣上的一篇书评在评价《夜晚的潜水艇》这篇同名故事时就批评得毫不留情:

“潜水艇”是陈透纳的保护壳,巨大,稳定,永恒;而在卡夫卡笔下,甲壳虫却暴露了格里高尔的丑陋、弱小、无能,不堪一击。卡夫卡太厉害了,所有人都这么说,毋庸置疑,但他厉害之处并不是他平地一声雷地想像出了一只甲壳虫,而是他想象出了甲壳虫身上最富表现力的腿。这才是真正的天才想像。当格里高尔想坐起来,“所有其他的腿也就都好似被释放了,痛苦地在极度兴奋中扑腾起来。”当秘书主任到格里高尔家里找他时,格里高尔“身子几乎僵住了,而那些细腿却挥舞得更慌忙了”。很多人看卡夫卡只看到“甲壳虫”,等到自己写小说,就写一天醒来变成一只螳螂,或者一只老鼠,就以为是卡夫卡二世。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们只能想到“甲壳虫”的部分,却想不出“腿”的部分。卡夫卡的用词从“无助地颤抖着”、“动个不停”、“在极度兴奋中扑腾”、“胡来”、“挥舞得更慌忙”,到“紧抓”、“在地下站得很稳”、“完全听话”,我们看到格里高尔一步步甲壳虫化的“现场直播”。格里高尔甲壳虫化的过程,就是格里高利去人性的过程。逐渐失去想象力的陈透纳,不就是另一个格里高尔?但陈春成却没有勇气或能力去书写这个混乱堕落的过程,只能礼赞一艘不会发生变化的动画片式的潜水艇。

什么样的想象才是好的文学想象?文学通过编织严谨、细致的想象,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刺穿现实。

他在这本书里其实也有「刺穿现实」的尝试,比如《音乐家》。这一篇成文时间最晚,也能看出他想要更进一步的野心,但很可惜,这个故事在内核上仍然是「逃避现实」,而且通篇像一个俄国文学爱好者的拙劣模仿。故事的重量太轻,完全被文字压倒了,作为读者,我只能看到作者的巨大 ego,感觉自己始终被故事拒之门外。他和沉迷于音乐的古廖夫一样,沉迷在自己的文字中无法自拔。

话说回来,各人有各人的写作抱负,爱造梦也没错,让我更失望的是给予这本书高度好评的出版界和各位文学大拿。我可以理解有些读者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但如果一个写作者认为这种作品是天才之作,我不能苟同。说得刻薄一点,一个只迷恋文字不关注现实的写作者,不会写出什么有成就的作品。这样的称赞太虚伪,我不相信,大作家们,骗骗陈春成和读者就算了,别把自己也骗了。

看完书零星看了一点写陈春成的文章,感觉这个人尽管有一股男作家特有的文人酸味,在写作上态度还是比较诚恳的,所以吐槽这么多也不是想刻薄他,只是受不了被吹得太过。距离他写完《音乐家》已经过去了五年,不知道是否有新作产出,希望他别再像孩子一样在幻想中无止尽地沉耽下去了。另,以上吐槽主观看法比较强烈,主要是为了自警,想要更深入一点的批评,除了上面那篇书评,豆瓣上还有几篇值得一看,很有启发:闭合的逻辑、消沉的幻想谈谈比喻和信任小说与想象力的意外我们需要怎样的想象力?

《对我无害之人》

8.2
■我们都是无害之人,我们都曾伤害他人。 50位韩国作家票选2016、2018年度最佳小说。 BLACKPINK成员 金智秀 诚挚推荐 韩国七项文学大奖得主,备受瞩目的80后天才女作家 崔恩荣 获奖处女作首度引进。 八个故事,个人的记忆交织着历史的记忆,从洁白的少年到斑驳的老年,就让我们刻进彼此的生命里,直到永不分离。 ---------------------------------------------------------- ■你是那个自以为善良无害, 实际上却冷漠残忍的人吗? 《对我无害之人》收录了崔恩荣创作的八篇小说。在作者的文字中,那些在呜咽中无声无息结束的关系,那些不以为意、后知后觉的辜负,那些冷漠决绝的转身和无视,一同构建起了比故事情节更为复杂的情感网络。 遭遇不公不义的犯人妻子,被家暴的学生,逃往非洲苦修的教徒,沉船遇难者家属,战争隔绝的异国知己……故事中的人们游离在俗世边缘,大多弱小而安静,无害却屡受伤害,难以逃脱忧郁和痛苦。他们的内心以固有的创伤形成自己的独特纹理,无法抹去亦无法修补。而加害者,往往是与他们一样的无害之人。 世人渴望的安逸和幸福,总是在将他人的孤独和痛苦屏蔽后才得以实现。崔恩荣用温柔的笔调记录下这些残忍的故事,它们在和煦阳光下散发冰冷,在亲密中涌出巨大的失落。当回忆响起无声的破裂音,故事中的人们一半义无反顾地向前,另一半则永远留在了原地,只有寂寞在回响。 ----------------------------------------------------------- ■媒体&读者评论 “我想成为无害之人。我不想带给别人痛苦。因为我亲身感受过人给人的痛苦多么具有破坏性。可是,我做到了吗?我没能成为那样的人......我们真的彼此了解吗?我们真的想要理解吗?通过写小说,每次我都能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有多么遥远,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彼此......很多人仅仅因为自己是自己而成为蔑视和憎恶的对象,我想站在这些人的立场上看世界,看人,我想成为这样的作家。”——崔恩荣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凡的亮相。——华盛顿独立书评 崔恩荣与萨莉·鲁尼、吉本芭娜娜和玛丽莲·罗宾逊一样,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都毫不掩饰地审视人际关系和女性经历。崔恩荣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企鹅出版 这些故事痛苦而复杂,但并不令人沮丧。它们展示了有着痛苦过去和未知将来的普通人,在冰冷的阳光下度过的岁月是什么样的。——英国观察家报 崔恩荣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既像宝石又像燃烧的煤块般的时刻。每个这样的时刻都如同一份痛苦的礼物。——纽约时报书评 崔恩荣以作家的力量将这个世界映照成一个虽然寂寥却闪耀着透明光辉的地方。——姜知希(韩国文学评论家) 这是近来难得一见的短篇典范。——权汝宣(韩国作家) 书中每个故事的核心都在于drifting away。分离不一定是痛斥心扉,它也能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挖掉原本属于你的一块血肉。——Goodreads 读者 Eve 书中记录的都是关于人如何失去人的故事,因为时间、死亡、错误和一些你不理解也永远不会理解的原因,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Goodreads 读者Edeh ------------------------------------------------------------ ■关于选篇: 本书中的篇目选自崔恩荣作家的两部代表短篇小说集《祥子的微笑》《对我无害之人》。 书中收录的短篇小说《祥子的微笑》为作家的获奖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之作。《你好,再见》《姐姐,我那小小的顺爱姐姐》《韩志与英珠》《米迦勒》均收录自该篇同名小说集《祥子的微笑》(韩国文学村出版社 2016 年版)。此外,《601,602》《援手》《筑沙为家》则收录自本书同名小说集《对我无害之人》(韩国文学村出版社 2018 年版)。两部原作延续了高度相似的主题和风格,讲述了身边那些“无害的普通人”的故事。 “这些人物的心里渗透着我在生活中感受过的感情经历。在读者能从我的小说人物的心里体会到共鸣的瞬间,我们将在彼此看不见对方的地方相遇。”——崔恩荣
book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刺痛了我。看完以后我写了一句短评:「渴望永恒与无法永恒,渴望无害与无法不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恒久悖论。」既然不存在永恒,那么无害的幸福也一样不会存在,只要你渴望幸福,就会不可避免地伤害他人。崔恩荣写她自己:

我想独自行动。我相信我的个人行动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想成为无害之人。我不想带给别人痛苦。因为我亲身感受过人给人的痛苦多么具有破坏性。

可是,我做到了吗?

我没能成为那样的人。

在这本书里,想要成为无害之人的人,也都没能成为那样的人。伤害还是发生了,而且无可挽回。这和意愿有关吗?只要我们想,就能让所有人幸福吗?如果人与人的关系能够这么简单就好了。人心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东西,血和肉一层一层叠成了心,崔恩荣又把这颗心一层一层地剥开,让你看它血淋淋的样子。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感觉自己的心像是暴露在雪地上,流出的血结成了冰,冷得我很痛。

崔恩荣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和孤独。在这八篇故事里,我最喜欢前四篇:《祥子的微笑》《你好,再见》《姐姐,我那小小的顺爱姐姐》《韩志与英珠》。家人之间,朋友之间,恋人之间,每一种幽微的、甚至是丑陋的心思都能在她的故事里找到映照,她的文字又有一种介于温情和冷淡之间的残忍,对人性的暗面不矫饰不遮掩,以至于会冒犯到读者。在微信读书上看这本书,总能看到有人在某些文字上留下评论,觉得主人公太过分,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很遗憾,人就是这样的,我们想要爱,想要理解,想要幸福,可我们也自私,懦弱,冷酷。

尽管崔恩荣的文字基调很悲伤,但她的文字是有力量的,因为她没有回避「真实」。「真实」意味着复杂,痛苦是真实的,爱也是真实的。因为爱,我们伤害他人,因为爱,我们被他人伤害,然而我们仍想要爱。直面「真实」很难,可这正是写作的意义,就像崔恩荣在书的最后说:

我常常想,没有什么比成为坏人、坏作家更容易了。我希望我的写作不要太容易,而是更难些;不要太舒服,而是别扭点儿,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作为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我希望自己有这样的勇气。

当我感觉自己走在虚空中的时候,当我彻夜未眠的时候,我常常被这些文字纠缠。这种时候,对某个人的爱、思念,因为某个人而悲伤,这些无可奈何的感情陪伴在我身边。我注视着这些感情。我知道有些事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但只要我活着,我就希望自己是个写作的人。这是我爱别人,爱我人生的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因为有人告诉我爱的存在,我才能写出这些作品。

附上一些摘录。不过还是推荐去读全书,就我自己而言阅读体验非常好,感受到的是一种良好的悲伤,像冷的溪水从身上流了过去。

当时间流逝,某段关系结束时,我总会想离开的是谁,留下的又是谁。有时是我离开,有时是我留下,然而当真正可贵的关系破裂的时候,我分不清是谁离开,谁留下来。有时是双方同时离开,或者双方同时留下来。很多时候,离开与留下的界限并不清晰。

《你好,再见》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妈妈以为人生的每个节点都会遇到重要的人。妈妈茫然期待,像儿童时代遇到的缘分,生命中还有很多面孔在等着自己,可以坦率正直地对待。但是,任何缘分都不可能替代失去的缘分。最重要的人,竟然出现在人生最初的阶段。那些童年时代很容易进入的关系,到了某个时刻却连第一页都很难如愿翻过去。走到人生的某个节点,人们不约而同地给心灵上了锁。心门之外,人们和绝对不会彼此伤害的人见面,组成互助会,参加夫妻之旅,登山。相互说着绝对不想回到二十岁,因为那时候什么都不懂。

《姐姐,我那小小的顺爱姐姐》

“记忆是能力。你天生就有这个能力。”

奶奶对年幼的我说。

“不过,这是很痛苦的事,你要让自己变得迟钝些。如果是幸福的记忆,那就更要小心。幸福的记忆看着像宝贝,其实就像燃烧的炭,捧在手里,只会让你受伤,所以要甩掉。孩子,那不是礼物。”

可是,我都记得。

身为佛教信徒的奶奶说过,人是因为有对现世的记忆而轮回。奶奶还说如果心里附着了记忆,那就无法摘除,只能一次次重生。即使心爱的人死去或离开,也不要太心痛,可以充分哀悼,但是不要被悲伤吞没,否则就会不断地重返人间。最后那句话令我恐惧。

时间流走,人也离开,我们再次孤独。

如果不接受现实,记忆就会腐蚀现在,让心灵疲惫不堪,从而导致我们生病、衰老。

奶奶如是说。

我永远记得那些话。

《韩志与英珠》

惠仁想,生活本身就像某种奇怪的魔术。从未期待的存在出现,转瞬之间又消失,就像白鸽飞出黑漆漆的空箱子,碰到魔术师的手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普通的魔术之中,魔术师能让消失的鸽子复活,然而生活这场魔术里没有这种逆行的惊喜。那是单向进行的魔术,遵循着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却不能重新从无到有的规则。既然知道了规则,那就要在花开的时候开怀地笑,看见鸽子落在魔术师的手背上时高声赞叹。

《援手》

孤独是不得已的。如果执着于人,心就会受伤、崩溃和扭曲。与其成为龌龊而扭曲的人,我宁愿选择超然和孤独。

《筑沙为家》

《络新妇之理》

8.9
简介 · · · · · · 以寂静笔触叙写崩坏世界的不朽杰作 贵族女校里身负蜘蛛的黑圣母,在月圆之夜聆听咒杀的愿望; 豪富家族世代居住的蜘蛛网公馆里,家族继承人接连死于非命; 轰动街头的“溃眼魔连续杀人事件”里,女郎蜘蛛在窗边静静忙碌…… 于无限铺陈的因果的织物里,绞杀一切猎物,不死不休。 究竟,谁是蜘蛛? 神探榎木津也迷陷其中的天罗地网,京极堂能否勘破玄机?! 京極堂系列堂堂邁入第五部! =============================== 我是山神之女,在水邊不停紡織,等待神的來訪, 而後墜入深淵,化為絡新婦。 為了求得安身之所,我細細佈下羅網,坐鎮其中。 在網中,我就是神,我操縱落網者,步步得遂所願, 若有阻礙,不論何人,一律殺、無、赦…… 這世上沒有不可思議的事,只存在可能存在之物,只發生可能發生之事。 京極堂再次遇上難纏強敵,到底誰是居中掌控全局的蜘蛛?而京極堂該如何降妖伏魔、破網突圍? 推理和詭異妖怪傳說的經典,神秘的事物卻有合理的解釋。 揉合不可思議謎團、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性別論述與嫁娶文化嬗變 既詭異又理性,華麗而滔滔不絕辯證,開創推理獨特書寫新紀元。 昭和二十七年(一九五二)五月二日,東京一名十九歲少女,在房客家門前遭錐狀物刺穿雙眼慘死,以此命案為開端,接連有三十五歲自甘墮落的風塵女子、一名三十歲的女教師,以及二十八歲的綢緞莊老闆娘因同樣手法遇害,震驚社會,媒體稱兇手為「潰眼魔」。警視廳鎖定兇手是首起命案的房客,但兇嫌行蹤不明,且四名被害人找不出共同點,警方偵辦陷入膠著…… 在千葉縣偏遠鄉間,一所女子貴族基督教學校──聖伯納德女學院流言四起:七不可思議、學生集體賣淫、可致詛咒對象死亡的許願星座石、深夜在校園四處徘徊的黑聖母……。一名遭到男老師玷辱的女學生向星座石許願後,男老師竟隨之遭到扼殺,女學生目睹老師屍體後也跳樓自盡,詭異的氣氛瀰漫校園…… 與財閥柴田家族關係匪淺的千葉縣巨富織作家,大小姐與入贅老爺相繼猝逝,父女乃遭人毒殺的傳聞甚囂塵上。古董商今川應邀至有「蜘蛛網公館」之稱的織作家鑑定古董,卻發生接班人、入贅女婿慘遭扼殺的命案,而表面富甲一方的織作家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 看似不相關的數起命案,最後都指向織作家。在柴田家族力邀下,榎木津與中禪寺出手干涉,然而仍無法制止相關人物相繼死亡。中禪寺最後如何揪出佈下天羅的絡新婦(即蜘蛛),且看京極夏彥佈局精密、情節緊湊、筆力萬鈞的《絡新婦之理》。 以陰陽師中禪寺秋彥為主角的「京極堂」系列,開創結合推理和妖怪傳說的獨特書寫新紀元。豐沛的妖怪知識、推理解謎的樂趣、鮮明的人物設定,構成了京極堂系列風靡全日本十數年至今不墜的超凡魅力。 與古代陰陽師不同的是,斬妖除魔的京極堂,除的是棲息在現代社會中人心幽暗處的妖魔。 且看身兼解謎偵探和除魅陰陽師身份的京極堂,一一揭開七種妖怪的真面目…… 【絡新婦】 又稱作「女郎蜘蛛」,多以女子形象呈現,據說白天是女子型態,勾引男子來家裡借宿後,晚上便會化為大型蜘蛛,口吐青煙化為許多小蜘蛛,附在男子身上吸取鮮血,被附者往往會昏迷身亡。但《妖怪百象記》中則說,需留宿到第三日後,男子才會被取走首級。到了江戶時代末期,絡新婦的形象有了不太一樣的變化,從過去的人形蜘蛛,變成大蜘蛛背上有著女人臉孔,在《宿直草》就有記載一個男子深夜到一破敗的豪華宅邸,看到一個巨大蜘蛛而背面有女人豔容的故事。
book
8.8
京極堂系列堂堂邁入第五部! 我是山神之女,在水邊不停紡織,等待神的來訪, 而後墜入深淵,化為絡新婦。 為了求得安身之所,我細細佈下羅網,坐鎮其中。 在網中,我就是神,我操縱落網者,步步得遂所願, 若有阻礙,不論何人,一律殺、無、赦…… 這世上沒有不可思議的事,只存在可能存在之物,只發生可能發生之事。 京極堂再次遇上難纏強敵,到底誰是居中掌控全局的蜘蛛?而京極堂該如何降妖伏魔、破網突圍? 推理和詭異妖怪傳說的經典,神秘的事物卻有合理的解釋。 揉合不可思議謎團、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性別論述與嫁娶文化嬗變 既詭異又理性,華麗而滔滔不絕辯證,開創推理獨特書寫新紀元。 昭和二十七年(一九五二)五月二日,東京一名十九歲少女,在房客家門前遭錐狀物刺穿雙眼慘死,以此命案為開端,接連有三十五歲自甘墮落的風塵女子、一名三十歲的女教師,以及二十八歲的綢緞莊老闆娘因同樣手法遇害,震驚社會,媒體稱兇手為「潰眼魔」。警視廳鎖定兇手是首起命案的房客,但兇嫌行蹤不明,且四名被害人找不出共同點,警方偵辦陷入膠著…… 在千葉縣偏遠鄉間,一所女子貴族基督教學校──聖伯納德女學院流言四起:七不可思議、學生集體賣淫、可致詛咒對象死亡的許願星座石、深夜在校園四處徘徊的黑聖母……。一名遭到男老師玷辱的女學生向星座石許願後,男老師竟隨之遭到扼殺,女學生目睹老師屍體後也跳樓自盡,詭異的氣氛瀰漫校園…… 與財閥柴田家族關係匪淺的千葉縣巨富織作家,大小姐與入贅老爺相繼猝逝,父女乃遭人毒殺的傳聞甚囂塵上。古董商今川應邀至有「蜘蛛網公館」之稱的織作家鑑定古董,卻發生接班人、入贅女婿慘遭扼殺的命案,而表面富甲一方的織作家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 看似不相關的數起命案,最後都指向織作家。在柴田家族力邀下,榎木津與中禪寺出手干涉,然而仍無法制止相關人物相繼死亡。中禪寺最後如何揪出佈下天羅的絡新婦(即蜘蛛),且看京極夏彥佈局精密、情節緊湊、筆力萬鈞的《絡新婦之理》。 以陰陽師中禪寺秋彥為主角的「京極堂」系列,開創結合推理和妖怪傳說的獨特書寫新紀元。豐沛的妖怪知識、推理解謎的樂趣、鮮明的人物設定,構成了京極堂系列風靡全日本十數年至今不墜的超凡魅力。 與古代陰陽師不同的是,斬妖除魔的京極堂,除的是棲息在現代社會中人心幽暗處的妖魔。 且看身兼解謎偵探和除魅陰陽師身份的京極堂,一一揭開七種妖怪的真面目…… 絡新婦 又稱作「女郎蜘蛛」,多以女子形象呈現,據說白天是女子型態,勾引男子來家裡借宿後,晚上便會化為大型蜘蛛,口吐青煙化為許多小蜘蛛,附在男子身上吸取鮮血,被附者往往會昏迷身亡。但《妖怪百象記》中則說,需留宿到第三日後,男子才會被取走首級。到了江戶時代末期,絡新婦的形象有了不太一樣的變化,從過去的人形蜘蛛,變成大蜘蛛背上有著女人臉孔,在《宿直草》就有記載一個男子深夜到一破敗的豪華宅邸,看到一個巨大蜘蛛而背面有女人豔容的故事。
book

我不算是推理小说爱好者,这本书在 kindle 里躺了很多年,去年年底才鬼使神差地开始看。虽然看完上册就看不动了,但本着有始有终的态度,而且我也想知道到底谁是凶手,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下去。这本书就像一张庞大的蜘蛛网,所有人物都是被网捕住的虫,上册织网,下册收网,用几条并行的故事线讲述了一个神秘复杂的案件,探讨的内容也很庞杂,借用文案里的话就是「揉合不可思议谜团、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性别论述与嫁娶文化嬗变」。可惜这张网铺得太大了,收得又慢,京极夏彦还特别喜欢让人物长篇大论,仿佛在故事里穿插论文,看得我屡屡失去耐心。不过结尾和开头还蛮有意思的,看到最后才看明白一开始在讲什么。这本书如果写得不这么啰嗦,可读性会更高一些,一千页真的太长了!

《疼痛部》

8.8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 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book

作者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是一个流亡荷兰的女作家,她在书的一开始声明:「本书中的叙事者、她讲述的故事、所涉及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处境都是虚构的。甚至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也并非完全真实。」这本书写的是流亡者的「疼痛」,故事和人物是虚假的,但「疼痛」是真实的,我喜欢它大概也是因为我熟悉这种疼痛。

南斯拉夫解体后,人们因为战争四处流亡,「我」先是和丈夫到柏林落脚,后来丈夫独自去了日本,而「我」在友人的介绍下,成为了阿姆斯特丹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的一名讲师,「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的学生都是和「我」一样的南斯拉夫流亡者,和「我」分享着共同的疼痛。

我们全都遭受过某种侵犯。我们被剥夺的事物的列表既长又可怕:我们被剥夺了出生的国家和正常生活的权利;我们被剥夺了我们的语言;我们经历了羞辱、恐惧和无助;我们领会到了被贬低为一个数字、一个血缘群体、一堆东西意味着什么。」

然而这种疼痛并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彼此,当国家和语言四分五裂,每颗心也生长出了不同的裂痕。在疼痛的内部,「我」和丈夫之间,「我」和母亲之间,「我」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冲突始终存在,人们折磨自己,也彼此折磨。这又是另一种疼痛。

我在短评里写:「无论来自哪里,流亡者的语言都是相似的,但不能说我们拥有相同的语言,每一个流亡者的故事都只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不过我们依然能在他人的诉说中得到慰藉,因为我们都熟悉疼痛。」在作者书写的这些疼痛里,我触摸到了自己的伤口。

他们总能在街上嗅出自己人:诀窍就是他们共同的不幸。

有些人顺从地说起了新话,其他人则噤若寒蝉。有些人将其视为表忠心的唯一途径,其他人则认为它是一场噩梦。干瘪空洞的套话能让日子变得简单,让长的故事变短。套话就是密语,能抹去说话者的个性,在他身边竖起一道墙。套话是关于不可言喻之事的语言。只有两种选择:诚实地沉默、欺骗地发声。

是的,我会回家。我咀嚼着家这个概念,好像它是一块嚼过的口香糖,我要把它最后的一点滋味咂出来。家不再是家了。家只剩下母亲了。不仅戈兰走了,我们的朋友们也走了。许多人去了世界上遥远的地方,留下来的人也不再是朋友了。不是他们做了什么,也不是我做了什么。事情只是这样发生了。

你离国时不仅改变了你的空间;你还改变了自己的时间,内心的时间。

“真言的意思很明白:流亡等于失败——鲍迪耶在森林里游荡时完全是一头雾水;他失忆了——回家等于找回记忆。但是,它还等于死亡:鲍迪耶刚找回记忆就掉进了井里。因此,人类自由的胜利唯独寓于走上两条道路中的一条,或者某种第三条道路中的那个瞬间。为了表现这条内在真理,马茹拉尼奇偏离了题材的套路,写出了一部坏童话。”

他抬头看着我,黑色的眼睛斜视着我,衡量着我的灵魂。

他把我打败了:他向我展示了我靠自己永远看不出来的东西。这部作品可以有无数种解读,但伊戈尔的解读既让我觉得有理,又让我觉得可怕。如果他说的都是真的呢?如果回家确实就是死亡——象征或现实意义上的死亡——流亡意味着失败,而出发的那一刻是我们唯一真正被赋予自由的时刻呢?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该怎么办?再说我们又是谁呢?我们不是都被打成了碎片,只得在大地漫游,像梅丽哈那样捡起碎片,把碎片像拼图一样摆起来,用口水把碎片粘到一起?

他耸了耸肩,拿起双肩包就往门口去。但是,他又转过身说:“教授,我就加一条脚注。在文学领域,走向世界的总是男人。走出去,回来,流下浪子的眼泪。女人在哪里?”

我们是睡着的人。我们部落成员额上都盖着哥伦布的隐形印记。我们向西航行,却来到了东方;实际上,我们走到的最西边正是我们走到的最东边。我们部落被诅咒了。回到我们出走的土地意味着死亡,留在我们来到的土地意味着失败。于是,离开的情景在我们的梦里无尽地重复,离开的那一刻是我们唯一的胜利时刻。

《明亮的夜晚》

8.9
我有一个愿望,想写一写妈妈或祖母,很久以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的故事。 一部女性版的《活着》,四代女性的友谊、抗争、泪水与欢笑 韩国最大网络书店22万读者票选“2021年度之书” 第29届大山文学奖获奖作,天才作家崔恩荣首部长篇小说! 女人们不再是仅供同情、怜悯的角色,也不再是装饰男人壮丽生活的配角。 她们是自己,生如草芥,彼此搀扶,尽全身之力对抗荒诞的时代。 ------------------- 和丈夫离婚后,三十一岁的我独自来到海边小城熙岭,却在那里邂逅多年未见的祖母。尴尬和沉默之后,孤独的心一点点靠近,我和祖母成为相互倾吐心声的朋友。在祖母家老屋的旧相册里,我发现一位和我长相非常相似的女子,依偎在少女时代的祖母身旁。 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逐渐从一张张黑白相片中,从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中,从久远的回忆里,穿过女人生如飘萍、命如草芥的时代,走到我面前。 经过曾祖母、祖母和母亲,来到我身边的故事, 她们的人生在我的眼前重现。 现在的我能够触及她们吗? 正如过去无数的我组成了现在的我, 现在的我也能见到过去的无数个我吗?
book

还是崔恩荣的书,看得非常感动,喜欢。写到这里着实有点写不动了,就用看完以后写的短评充个数吧:

大部分是在旅途的大巴上看的,在这个深夜把最后一点看完了,好得只想叹气,崔恩荣啊,崔恩荣老师……《对我无害之人》的每个故事还都有点冷冽的气质,时时扎心,但这个故事温柔得我不知道能说什么好。我非常喜欢她在文字上的力度,你几乎找不出什么突出的金句,整本书看完我都没划几句话,但她的文字像水一样,轻,而且清,读起来会感觉到潺潺的流动,在这种流动里,书中人和书外人好像长着同一双泪眼,你不知道自己的眼泪是什么时候掉进去的。读她的书让我感到宽慰,原来有人在这么写,原来这么写可以写得那么好,真好。

顺便再放一点由此引发的乱七八糟思考:

据我简单粗暴的观察,喜欢金爱烂的一般都不大喜欢崔恩荣,喜欢崔恩荣的对金爱烂就相对无感,我觉得这和个人的阅读取向有关。金爱烂的书虽然我就看了一点,但感觉她是技巧型的写作者,相比之下,崔恩荣是走心型的写作者,没什么技巧,或者说她让你看不出有什么技巧。就我个人而言,我着实欣赏不动炫技类型的作品,谁能打动我,谁就写得好,而且人总是喜欢和自己像的人,所以我比较偏爱崔恩荣(对不起碰瓷了)。

发现我很难接受被作者挑衅,除非这个作者确实厉害得不得了,我才愿意臣服,不然你最好还是用真诚打动我。

我觉得崔恩荣是很厉害的,用不算长的篇幅写四代女性的人生,但写得一点不乱,还很打动人,对人性和关系的描写又非常精准,想写成这样一点也不简单啊,即使有其他不足也可以忽略不计了。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
发表了30篇文章 · 总计182962字